随着新媒体的广泛运用、招聘方用人标准的提高,以及应聘者的逐渐增加,毕业生在求职时遇到的门槛越来越高,求职方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成绩好、EQ高、会做心理测试、会用微博,这都是现如今职场的“非常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你都掌握了吗?
求职新方式:微博
2010年年末,“万能”的微博挺身而出,成为求职新宠——企业通过微博发布招聘信息,求职者借助微博发布求职意向,关注、转发招聘信息,而且双方都对这种新的沟通渠道表示了认可。
传统招聘费时费力
微博进入中国时,华艺百创传媒总裁杜子建是它的第一批用户,他算是一名资深网虫,2008年底就在新浪注册了加V的微博。
从去年开始,杜子建尝试着在微博上招人。内容很简单——【微招聘】:这次,只招聘身体不便、只能在家的兼职人员,最好有残疾证的。20人,没别的要求,只要求会写微博,能打字即可。有意向的,可以加这个QQ。每次只接纳20个。这则微博被命名为“微招聘”,当时可算是利用微博发布招聘通知的先行者。之所以选择在微博上发布招聘信息,杜子建表示,一方面因为公司本身便是从事传播营销业务,另外这份工作也是要求利用微博完成,“所以就尝试微博的发布渠道”。考虑到工作简单易行,20个工作机会就优先提供给残疾人。
杜子建说,之前公司也尝试过利用传统招聘渠道招人,比如在某网站发布全年招聘广告等,但效果不佳。“来应聘的都非常不靠谱”,他说,来了几十个人,最后只留下了几个。首先应聘者的“质量”令他非常不满,其次对方也无长远发展的意向,对此他总结为“浪费时间、浪费钞票、浪费精力!”
与之相比,新浪上发布的第一则“微招聘”,三天之内上百人报名,最终成功选拔出20人,杜子建对他们很满意。
微招聘“靠谱”
点对点传播与快速覆盖,是微博传播的最大优势所在,这也是企业选择用微博招聘的最主要原因。以杜子建为例,他在新浪微博拥有3万多名粉丝,不论朋友还是路人,都是一股不可小觑的传播力量——这些粉丝通常对公司感兴趣才会“关注”,招聘信息发布后,通过粉丝转载,很快被传播出去,而且只有对此信息感兴趣的人才会主动传播,传播针对性强,效果好。这样,在数量和质量上都给招聘方提供了足够的保障。
从成功的第一单招聘开始,杜子建开始持续不断地进行微博招聘,最近还发了“微实习”公告,招募春节期间不回家的大学生到公司实习。“每次都能在三天之内招到合适的人。用这种方式,我还请到了公司的一些‘大牛’。”
一般情况下,求职者在看到公告后,会发私信给杜子建,随后他进行第一轮的淘汰。先浏览应聘者的私信内容,遇到对方直截了当地问“多少钱?我要来”,或者“我想实习,有什么要求?”等问题的,会被直接删掉,不予考虑。在淘汰掉这些“简单粗暴”或理解力不强的人后,他会再看应聘者的微博,“一个人微博中的文字、风格甚至个性化签名,都能很全面地展现出此人的整体水平”。经过这一轮把关,应聘者们才能进入人力部门的正常招聘流程。
这样的筛选,令身为总裁的杜子建感觉非常放心,“招聘网站上的人参差不齐,有的可能一年都找不到工作,每天呆在家里投简历,得面试过之后才知道。但微博招来的人,在见人力前,就经过一轮筛选了。”
小公司可“借力”
微博受招聘方青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零成本”,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经营规模不大,招聘人数不多,参加招聘会成本又高,借助微博则可以有效节约开支。
记者在微博搜索关键词“招聘”,共有38万余条微博。除去其中含有“招聘”字眼的消息、各类转帖,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公司自己发布的“微招聘”。除了通过公司官方微博发布招聘信息之外,一些公司人力资源部的工作人员,也会通过个人微博发布招聘信息,更有一些单位直接开通了招聘专用微博,如“某某集团校园招聘”、“河北人才网官方微博”等。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微招聘”都会引来围观,许多小企业、单位在规模、影响力、品牌效应等方面不占优势。记者在搜索过程中,发现了某证券所亮马桥营业部注册的新浪微博。这个微博自去年12月23日注册成功后,每条微博都是发布招聘信息,投资顾问、区域经理、营销经理、营业部员工、见习人员等都在其招聘范围内。不过,虽然连发了十几条微博,它的粉丝依然只有三人,无人评论,且每条信息的转发率为零。
杜子建说,对于不出名的小公司或个人来说,如果只在微博上自说自话,传播效果几乎为零,必然应者寥寥。在这种时候,可以求助于微博“名人”,比如某公司想招聘一批大学生,可以试着在微博中呼叫姚晨、潘石屹等名人,被呼叫者肯定会看到,一般情况下,如是好事,也会帮忙转发。借助名人的力量,微博的传播面一下子扩大数万倍,招聘成功率也会大大提升。
今年的招聘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比如用校内、开心网、微博等即时通讯手段求职的不在少数,甚至我还在MSN上见到过一些发布自己想要找工作的意向。我觉得这是一个好事,说明人力资源管理也开始迈进了一个新的时代。至于用IQ、EQ来测试应聘者的,我认为不是特别可取。一是目前这类测试鱼龙混杂,其科学性还有待考证,二是正如学历和证书不能说明问题一样,IQ、EQ也不能完全说明一个人的能力好坏,关键还是一个岗位匹配度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