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11月。长期致力于长江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保育与治理”和“生物资源发掘与利用”,重点围绕生物多样性保育、生态恢复与全球变化、环境治理与清洁生产、天然药物与生物制剂、生物质能源与循环利用、作物育种与生物农药等六大学科领域开展科技创新工作。下设天然药物与临床转化重点实验室、生态研究中心、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室、应用与环境微生物研究中心、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是国家天然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态恢复与生物多样性保育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山地生态恢复与生物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环境与应用微生物重点实验室以及环境微生物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建有包括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站-茂县山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在内的多个野外站(点),主编出版《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和《AsianHerpetologicalResearch》。研究所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高级科技人员140余人,并具有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药物化学、药理学等7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和动物学、植物学、生态学、药物化学、微生物学、环境科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制药工程和生物工程等10个硕士学位授予点以及生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研究所先后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余个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地奥心血康”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已成功实现规模产业化,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科学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招聘计划
现面向全球,广纳英才。
一、2015年度招聘计划
序号 | 学科方向 | 岗位 | 人数 | 学历学位 | 备注 |
A1 | 生物医学材料 | 中级 | 1 | 博士 | 在天然高分子自组装生物医学材料研究方面有工作经验者优先。 |
A2 | 分析化学或材料化学 | 中级 | 1 | 博士 | 在相关领域主流期刊发表研究论文3篇以上,有生物芯片工作经验者优先。 |
A3 | 天然药物化学/天然有机化学 | 中级、副高 | 1 | 博士 | |
A4 | 有机合成/药物合成 | 中级、副高 | 1 | 博士 | |
A5 | 药理学、分子生物学 | 中级、副高 | 1 | 博士 | |
A6 | 有机化学/药物合成 | 中级 | 1 | 博士 | |
A7 | 制剂/分析化学 | 中级 | 1 | 博士 | |
B1 | 植物与土壤界面生态学研究 | 初级或中级 | 1 | 硕士及以上 | (1)植物分类或相关专业,(2)有丰富的野外植被调查经验 |
B2 | 植物与土壤界面生态学研究 | 中级或副高 | 1 | 博士或博后 | 林学、生态学、土壤学 |
B3 | 植被生态/植物群落生态 | 中级 | 1 | 博士或博士后 | |
B4 | 草地氮循环 | 中级 | 1 | 博士或博士后 | 林学、生态学、土壤学 |
B5 | 生态系统网络研究 | 中级 | 1 | 博士或博士后 | 地学、生态学、土壤学 |
B6 | 植物系统分类 | 初级或中级 | 1 | 硕士或博士 | 具有独立带队野外考察和鉴定植物标本的能力 |
C1 | 动物生态学 | 中级或副高 | 1 | 博士 | 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者优先 |
C2 | 分子神经生物学 | 中级或副高 | 1 | 博士或博士后 | 有生物感知机制研究者优先 |
C3 | 生物信息学 | 中级或副高 | 1 | 博士 | |
D1 | 作物遗传育种 | 中级 | 3 | 博士 | |
D2 | 植物生理生化 | 中级 | 1 | 博士 | |
D3 | 农学或中药学 | 中级 | 1 | 博士 | |
D4 | 生物学 | 中级 | 1 | 博士 | |
D5 | 作物栽培学 | 中级 | 1 | 博士 | 有工作经历可优先考虑 |
E1 | 微生物或生物工程 | 中级 | 2 | 博士 | |
E2 | 植物学或环境修复 | 中级 | 2 | 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