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云南农业大学校长朱有勇教授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更新时间:2011-12-15 热度:10655 来自:西南农业人才网
2011年12月8日上午,中国工程院官方网站公布了2011年当选院士名单,共产生54名新院士,我校校长朱有勇教授名列其中,当选农业学部院士,成为云南省农业教育科研系统的第一位院士。
朱有勇,男,1955年11月出生在云南省红河彝族哈尼族自治州个旧市卡房镇,1977年恢复高考到云南农大植保专业学习,1982年获学士学位留校工作至今,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工作期间分别在云南农大和中国农大获植物病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94-1996年作为访问学者到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留学。2002-2004年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2004-2006年任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2004年至今任云南农大校长。2006年起任国家973计划项目的首席科学家。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十六大、十七大代表。
朱有勇教授系统地进行了作物多样性控制病害的长期研究。他开创性地从栽培角度探索了利用作物多样性时空优化配置控制病害的新途径,标志性研究结果在Nature上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从遗传异质、稀释阻隔、气象因素、协同作用等方面阐释了作物多样性控制病害的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在PLoSONE、Phytopathology等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研发了一系列作物多样性控制病害新技术,在国内外累计推广应用上亿亩,实践检验了作物多样性控制病害理论,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获国际、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多项。
朱有勇教授将生物多样性原理与植物病害防治理论相结合,拓展了植物病理学研究领域,对解决现代农业生产中作物病害流行及农药过量使用等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多次受邀法国、英国、意大利、荷兰、日本、韩国、泰国等国家的国际生物多样性与农业大会和国内植物保护大会作大会报告。标志性研究论文“Genetic diversity for disease control in rice”单篇引用频次在国际和国内相关研究领域排名前列。Nature和Science等刊物作了专题评论,认为朱有勇等的科学发现,突破了品种单一化的弊端,为解决现代农业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了佐证。他研发的相关技术推广应用上亿亩,被认为是国际上利用生物多样性促进粮食安全的成功范例,受到美国《新闻周刊》、《纽约时报》、英国《泰晤士报》等十余个国家的媒体关注和报道。他的工作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发展,形成了作物多样性控制病害研究新生长点,主持建成农业生物多样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了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为我国农业生物多样性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持续发展搭建了平台,为国内外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研发队伍。
朱有勇教授主持完成国家973项目、863项目、重大高新技术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二十余项,在Nature,PLoSONE,Phytopathology,BioSicence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60余篇,出版专著5部,获发明专利二十余项,获国际、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12项,其中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稻米年科学研究一等奖1项,国际农业磋商组织优秀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1项,云南省自然科学研究一等奖1项,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曾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农业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十佳“三农”人物,全国高校名师,全国模范教师,云南省兴滇人才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朱有勇教授取得的成绩,不仅是他几十年坚持信念、学农爱农、潜心研究的结果,更是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的具体体现。天时就是党和国家政府重视人才和培养人才,尤其是云南省委省政府长期给予朱有勇研究团队的大力支持,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平台和研究环境。省委书记和省长亲自到田间地头指导他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为科技人才的培养营造了良好的天时条件。地利就是朱有勇教授一辈子坚持在云南边疆潜心研究,云南的地理地貌多样性、气候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生态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为他们的研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地利条件。人和就是朱有勇教授所在的云南农业大学形成了治学严谨、团结进取的团队精神。尤其是他领导的研究团队数十年如一日,几代人坚韧不拔和团结拼搏,为攀登科学高峰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朱有勇教授说,“自己永远是团队的普通一员,将继续努力,不断开拓创新,把论文写在广袤的祖国大地上。”
“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工程科技界的最高学术称号和最高荣誉称号,为终身荣誉。其院士增选工作每两年进行一次,每次增选名额不超过60名。朱有勇教授当选院士,全校师生倍感振奋,我们将齐心协力,扎实工作,以朱有勇教授为榜样,敢于“顶天”,勇攀科学高峰,甘于“立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我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为云南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