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7AHR资讯 >> 行业快报 > 浏览正文

[招聘]深层次分析农业行业招聘求职困局及解决方案

更新时间:2012-07-05 热度:3571 来自:西南农业人才网

据西南农业人才网调查分析,目前农业行业的人才供需矛盾十分突出,部分“名不见经传”的中小企业基本达到“无人可用”的地步。造成这类深层次的原因是农业发展本身的特点和涉农人才培养体制等多方原因造成的。

一方面农产品的生产周期长,从事农业首先需要耐得住寂寞。比如很多养殖场大多在偏僻的郊区,工作封闭,很少与外界沟通,农业生产环境有时候也需要“风餐露宿”。条件自然是比不上“办公室”的惬意。很多新人不到半年就辞职。而对于企业最需要的农场管理、品牌营销等职位,刚毕业的新人又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和人脉渠道,不能胜任。

吃不了苦,坚持不下来,有限的能力又不能快速的满足晋升的需求。所以大部分大学生开始选择农业,但多半中途会选择离开。当然实际上这也是一种逃避。凸显出当下大学生“眼高手低”浮躁的就业心理。

另外从涉农人才培养的体制来看,每年的大学生毕业和就业人数是在不断的上升的,但是这样的“人力资源蛋糕”却只有很少的份额惠及农业,究其原因,就是在国内大学学科建设中,涉农专业不仅开设的专业较少,而且师资力量也是参差不齐,从国家人才战略层面看,目前涉农方面高水平专业人才的培养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涉农的专业招收人数不仅少,而且毕业的更少,因为中间很多学生选择“跳农门”,转向其他非农热门专业。当然能够在学校中好好学习涉农专业知识的就更少。

而且大学生生源构成看,很大部分来自农村,这部分同学对农业抱有“先天性”的偏见,认为辛辛苦苦考上大学就是为了“跳农门”,以后工作首先也是在城市。所以在高等教育学科中,大学生或多或少的存在对涉农专业的偏见,甚至是不明智的“歧视”。但是这部分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并不知道,从小在农村长大,接受系统的农业管理知识之后,再回到农村,投身新农村建设。相对于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学生来说,这是巨大的优势。只是很多大学生不愿意去挖掘和开发。

上诉人才培养体制和涉农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脱节,导致了符合涉农企业人才录用标准的大学生很少,甚至是稀缺。目前涉农专业人才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凸显。这将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此我们建议从以下几点着手抓好涉农人才的培养和就业工作。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高等教育阶段涉农专业学科建设的投入力度。在教育资源上向农业倾斜;不仅要加强专业的师资力量建设,优化配置结构。更为重要的要注重引导涉农专业学生树立对投身农业的信心,消除对涉农专业的偏见。尤其是注重对来自农村学生投身农业信念的引导。从源头控制转专业人数,留住人才。

其次,加强校企合作。既要加强农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也要注重学生农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涉农人才成为“既懂理论,又能实践,上得了讲堂,下得了田塘”的复合型人才。

在就业方面,政府加强就业指导,企业提高就业福利。双向发力,用待遇和福利留住专业人才。帮助大学生树立投身农业一线的决心。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现代农业的发展,涉农企业向集团化、规模化发展,农业人才从单纯的技术人才,向农产品加工、农业经营和管理、销售服务等“产后”环节扩展。比如畜牧业依次会需求养殖、防疫、饲料加工、食品机械维修、市场营销等一系列专业人才,这对农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农业人才结构性短缺长期存在,就会对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所以加强对农业人才的培养和就业指导,应该放在更加战略的层面来抓。

资讯快速搜索

急聘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