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路村了解到,土地撂荒现象比较严重是从2003年开始,最初,还有少数不出去的人把别人的地再转包过来种,但随着大多数青壮年的外出打工,土地撂荒就无法避免了。转了两三圈,也没发现这块地就是水稻田。当地村民说,其实这是一块高产的水稻田,它的面积大约有2.9万亩,一亩地能产1000斤,但是现在已经被撂荒了20多年了。那么我们现在可以看到,这个荒草、竹林已经好几米高了,人如果进去的话,完全找不到人影。据我们了解,西路村现有耕地面积大约是4000亩,像这样被撂荒的土地大约还有200来亩。近几年国家政策不断加大对农业和农民的补贴,这让凌继河看到了商机,他先后到江苏、河南等几个农业机械化程度高的地方考察发现,按照现在的政策和技术条件,如果采用机械化、规模化等科学种田,搞现代农业,那么,不仅可以撂荒的土地重新利用起来,而且种粮也可以赚钱。凌继河萌发了回家发展现代农业的想法。但是,让凌继河没有想到的是,他的热情刚被点燃就被浇了个透心凉,已经定居南昌多年的家人都反对他重新回家乡种田。凌继河的妻子说:“他也有20来年没做过嘛,所以我觉得他心里肯定怕他受不了。我当时还跟我的小孩也说过,我说你爸爸要回去种田的话,确实很辛苦,你们怎么讲? ”凌继河的女儿说:“ 真的很诧异,但是确实是很反对,我妈妈告诉我们说,种田是最辛苦的,像以前听老师也经常这样说,说你们读书成绩不好,就回去种田去,怎么样。”凌继河是一个很有主意的人,再加上几十年对家乡、对土地的感情,最后家里人都被他说服。然而,当离开家乡多年的凌继河带着资金回乡准备大干一场时,他又遇到了更大的难题,村民们并不愿意把土地流转承包给他
村民们有着各种顾虑,不知道凌继河一旦租下土地,到底会怎么使用开发,或者有可能挪作它用,面对村民们的种种猜测和疑虑,凌继河和他的合作伙伴一起,拿自己多年的个人信誉做担保,从亲朋好友开始,挨家挨户做工作,并且承诺当年提高租金一倍,以后年份按一定比例逐年增加。与此同时,凌继河又找到当地政府寻求帮助。就这样,村民们也只同意用地合同一年一签,转眼已经到了2009年11月,为了不误农时,保证第二年的春耕,凌继河同合伙人连轴转,一手拿现金、一手拿着手机挨个找村民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土地有了,但谁来种地呢?按照凌继河的前期投资规划,他不再走传统的看天吃饭的初级耕种模式,而是将机械化、专业化、科学化作为农业产业化的标准。因此,他更需要懂技术、懂管理、甚至能开动机器的现代农民。但他聘请到能干的人也费了不少周折。他首先找到的就是本村农民刘高美,但刘高美根本不买帐。村民刘高美说:“他说你考虑考虑,再不,我承诺一年拿六万(奖金)给你,怎么样?我说那可能吗?我说就这样拿六万(奖金)给我?我说不可能的事情,他说你试一下看看嘛,我说我就不试。”为了请到刘高美,凌继河硬是拿出了“三顾茅庐”的功夫,多次上门才说服他签订租地合同。而村里的另一个高手,也是凌继河儿时的好朋友,胡大哥,说什么也不把自己的地流转给他,也不加入他的生产团队。就这样,凌继河开始了他梦想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他的这种做法也引来了学者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