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毕业生求职的热潮,记者来到湖南省以农业专业为特色的湖南农业大学,面向涉农专业的本科生发放了120份就职意向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半数农学专业学生不愿选择“三农”工作。
青黄不接,基层农业人才难觅
“薪水不低,无需日晒雨淋,可是,招聘广告在网上贴了一次又一次,前来应聘的大学生却寥寥无几。目前,公司成立了农产品全产链信息互动平台,通过平台进行远程订购蔬菜,所以急需农业信息方面的人才。”湖南博野有机农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无奈地告诉记者,几年前,公司从农校招了4个大学生,工作了3年,因有同学在深圳工作,都抛下这份工作跟着同学去干了。
湖南博野有机农业有限公司在长沙县、浏阳市等地拥有土地1万亩,主营有机果蔬种植、有机畜牧水品养殖、销售及有机农业循环经济体系的研究与开发。公司力争在5年内建设成湖南省一流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却面临招不到人才的窘境。
同样面临人才困境的还有湖南天艺园林实业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刘惠忠,“公司需要更多的园艺专业人才,也需要现代农业的管理和营销人才。可是,好一点人才都到北上广去了,现在的管理人才都是附近村子里的人。”刘惠忠告诉记者。
“我们也需要大学生,只要大学生能帮助合作社提高种粮效益,形成自己的大米品牌,我就愿出高工资要人,可他们不愿意来呀。”种粮大户、长沙县黄花镇永吉合作社社员张文武说,目前合作社的主要劳力都是50~60岁的“老把式”,青壮年难见踪影,更别说年轻的大学生了。
招不到人的不仅仅是农业企业,长沙县农业局政工人事科科长钟利华对于基层农技员的人员老龄化问题很担忧,“老一代的农技人员快要退了,新农技人员却招不下来,出现农技人员断层局面。”
“即使招到人才也很难留得住,一些大学生一到基层,一心往上走,要么被借调走,要么考公务员,很难沉下身子安心扎根基层农村工作。”株洲县农业局副局长刘志高感慨地说。
专业对口,学生为何不愿“务农”?
调查问卷中显示,120名农学专业生中,有53名明确表示不愿意选择“三农”类的工作,主要原因是:从事农业相关工作太累,社会地位也不高,付出和收入难以成正比。
而有意向从事“三农”相关工作的学生中,80%以上更倾心于到农业机关、事业单位或农业院校就职,真正愿意下基层任农技员或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学生仅有14名。
当问及原因时,多数学生认为,目前在基层工作,很难在短期内取得事业编制,而农业生产又需要长期耕耘才会有收获,从事“三农”工作同样如此,不可能人人都成为“袁隆平”,所以面对待遇低、见效慢的现状,选择坚守真的需要勇气。
据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干部介绍,他们专业共有67名学生,选择考研的同学占到近一半。在记者随机采访的10名正忙着找工作的大四学生中,有9名同学报考了湖南省公务员考试,目前正在积极备考。
“尽管我们知道,最终考上的人寥寥无几,但现在就业压力大,考公务员已成为我们找工作的一条必选之路,况且,当初学农是被调剂的无奈之举,并非自己兴趣所在。”一名学生向记者吐露心声。
人才短缺,结构性矛盾如何解决?
一方面是基层新型农业人才青黄不接,另一方面却是学农大学生不愿走入田间,如何解决涉农专业人才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成了当务之急。
“种田离不开农民,但更需要新型人才来做当家人。希望国家尽快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投入到家庭农场建设中来。”这是3月28日江苏省常熟市古里镇田娘农场董事长高健浩向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表达的热切期盼。日前,记者在湖南省实地采访,深切感受到基层对新型农业人才的渴求。令人欣慰的是,目前,国家越来越重视对新型农业人才的培养。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着力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充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加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同时,制订专门计划,对符合条件的中高等学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务农创业给予补助和贷款支持。
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副院长莫华分析,好的政策落地,需要政府相关部门、高校、企业及社会各界多方共同努力。政府要加强就业指导,解决大学生在基层就业的实际困难和问题;高校要重视加强校企合作,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企业则要提高农业人才的就业待遇。同时,社会要引导涉农专业学生树立投身农业事业的信心,消除对“三农”工作的偏见。
多年负责人事教育培训工作的长沙市人事局刘勇军认为:“要吸引和留住学农大学生在基层农技一线工作,既要让政策、待遇向一线倾斜,又要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才成长氛围,让他们的价值得到体现,才能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到广阔的田野中实现梦想。”(农民日报 记者 张振中 杨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