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节期间,正是水果消费的高峰季。今年的春节,注定让水果行业相关从业者难忘。疫情发生后,各地水果种植户和企业面临运输和销售难题,果子运不出、卖不掉,不少种植户遭受重创。同时,水果产业一些原有的问题更加突出。
形势严峻,面对困难,水果行业相关从业者有怎样的探索?这其中又暴露出水果产业哪些短板?近日,本报记者进行了追踪采访。
供应链危机,多方增援急救战
3月1日,在位于彭州市濛阳镇的四川雨润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来自省内外的水果运输车往来不息。产自省内的春见、不知火、草莓,来自省外的砂糖橘、芒果,这些当季热销的水果在交易中心汇集、分散。
而在不久前,由于疫情影响,交易中心水果日均交易量比往年同期大大降低。成都濛阳农副产品综合批发交易市场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党永斌告诉记者,从今年1月26日开始,交易中心的水果交易量持续走低,“从900吨到800吨再到700吨,低迷的交易量持续了整整一周。”现在,随着疫情缓解,消费市场恢复,每天水果交易量可达5000吨到6000吨。
四川雨润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的数据背后,是无数个面对果子挂在枝头,无处可销的水果种植户。与之而来的,是一场种植户、经销商、政府多方参与的“急救”战。
2月28日,四川农村日报搭建农产品对接平台“川农易索”小程序正式上线,各地水果种植户纷纷上传了求购信息。“2万斤德昌大五星枇杷求购,很多都烂在地里了!”“我家10亩黄果柑,产量6万斤,3月正当上市,急需促销!”
搭建农产品对接平台,是各地降低疫情影响的做法之一。而在线下,疫情倒逼种植户主动与消费者对接,打通市场。
“往年春节期间是农场消费旺季,但今年特殊,疫情发生后,客户希望我们能配送到家。”3月2日,成都天府绿康农场负责人底成兵告诉记者,从1月27日开始,农场全部转为微信订单,线下配送模式。“每天能配送草莓800斤左右,虽然与往年的销量相差不大,但是价格每斤下降了20元。”底成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