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7AHR资讯 >> 行业快报 > 浏览正文

7ahr西南区农业2010求职招聘报告之二:2009年农业领域就业形势分析

更新时间:2009-12-09 热度:5938 来自:西南农业人才网

二、2009年农业领域就业形势分析


作为国家支柱产业的农业在2009年就业状况又如何呢?限于篇幅,本文只述农业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及管理人员。

2.1就业趋势


近年来,我国农村不断传来政策“利好”消息,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新农村建设也在大江南北红红火火地进行中,这一切都给农业专业人才带来了广阔的前景。据统计,全国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只有3000多万人,其中从事农业类的技术人员仅100万人左右,只占3.3%。我国农业科技人员在人口中的比例为万分之一,而发达国家是万分之三十到四十。另一个事实却是,农业类专业就业并不十分看好,找到工作的农业科类毕业生中有90%留在了城市,绝大部分从事着与农业无关的工作。 2005年农林类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状况年开始扭转,就业难形势逐渐趋暖,在近期的人才市场上,农业专业人才已经成为引人关注的热点。

虽然农业专业性人才就业状况逐步在变好,部分院校王牌专业供不应求,但是我国农业专业人才的就业仍不十分乐观。从占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1/10的农林类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一次性就业率总体上并不高。很多农业专业人才也在感叹:“找份合适的工作为何就这么难?”

据综合统计,虽然农业人才市场表现“奇缺”,但截止到2009年12月,全国涉农专业的有效就业率仍然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之中其中近40%的是跨专业就业。就业率较高的为水产专业、畜牧养殖专业、植物保护等专业。园林园艺、花卉等专业虽然就业形势看好,但是在实际就业中就业率偏低。

2.2农业领域招聘难求职难


农业领域内除园林园艺内外,畜牧养殖、种植花卉业都位于主城区外,很多企业都将基地建在县城或者更利于种植养殖的山区。尽管用人单位提供了较为丰厚的报酬,但由于求职者这种“大城市”情节,使这种供求矛盾长期存在并继续加剧。一方面企业寻求不到人才,另一方面求职者大呼就业难。相同的职位,在二线城市给出的月薪2000仍然招不到人,但省会城市即使只有月薪1500,很多求职者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省会城市。求职者结构上,喜欢定居大城市的以没有经验的人士居多。这类人士才出生社会不久,对目前的职位需求以及整个农林牧副渔行业认识不足,不愿意去非省会城市或地区发展,在久之不能寻求到与专业相关的职位后,为解决生计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转行,这样一步步造成专业人才的流失,加大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缺口。

比二线城市境况更差的为,很多农村基层单位和涉农企业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仍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很多岗位不得不空缺。在不久前的 “两会”上,从事农业工作近40年的全国人大代表张燕丽说:“一些农村引进了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优良的品种,但往往由于缺乏配套的技术和人才达不到预期效果,特别可惜。”河南省辉县市上八里镇回龙村党总支书记张荣锁说,“我们过去发展核桃,三五年不结果,现在两年就挂果,靠的就是农业科技。新农村建设要吸收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去。”江西省南城县徐家乡五帝村支部书记吴木根同样认为发展现代农业最缺的是人才。

2.3 面对发展,农业院校纷纷转型


部分农业类院校在招生的时候,面临着部分农学专业越来越难招,再加上各学校都向综合性大学发展,农业专业所占比例在逐步下降。从2009年广东3所农业院校近年来的招生简章可以看出,农业院校农业专业不足三成。其中,华南农业大学123个招生专业中,纯粹农业专业不足40个;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08年招生的55个专业中,带“农”专业不足10个;广州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招生的70个专业中,也只有4个专业与“农”有关。传统农科类专业正遭遇着这样的尴尬,华南农业大学表示,学校已向综合类高校转型。

尽管目前全国各地农业院校农业人才培养目标非常明确,本科院校侧重于农业研究型技能人才培养,专科院校侧重于农业技能型人才培养。但华南农业大学就业办姜老师指出,在专业设置上,农业院校目前大多千篇一律,或延续建校至今的传统专业,或尾随市场新增部分专业,缺乏创新。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谢处长也表示,目前南方农业突出特色是制糖业、橡胶业、水果、蔬菜加工业、箭麻等,区域农业特色非常明显。而目前广东的农业院校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还是立足于全国,地方特色不突出。

同时,目前广东3所农业院校培养的农业研究技术型人才居多,农业推广应用型人才则基本断层。“市场上对懂农业技术、能帮助农村和农产品企业推广研究成果的人才需求旺盛,可是现在这种人才太少了。”谢处长表示。

另一方面,涉农专业学生的就业则不容乐观。据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植物保护专业大四学生小程介绍,其班上30多个学生目前签约的只有5~6人,而且基本上都不是从事与植物保护相关的工作。据3所农业院校就业办工作人员反映,在今年的就业大环境影响下,农业院校农业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均低于目前公布的本科与专科平均就业率水平。

2.4 涉农专业招生就业难深层次原因
2.4.1家长学生存歧视 涉农专业成配角


虽然3很多农业院校均为“农字头”,但农业专业比例并不高,文科与工科专业反而是招生主力专业,与其它综合院校专业设置差别不大。社会对农林专业的偏见,以及对“农”字的误解,是造成学校招生就业遇到尴尬的主要原因。

导致农业院校生源不足、专业设置难以获得提升的“硬伤”,仍在于当前轻视农业教育与农村就业的观念。很多学生家长小农意识相当牢固,对农业专业存在偏见。部分农业院校常出现招不满学生的现象。

2.4.2 死守城市不放,甘当蚁族

一家从事苗木花卉种植经营的小企业的经理反映,大学毕业生要求的薪水太高,企业有些吃不消,有的毕业生好不容易答应留下来,但不遵守合同,干不了多久就走人。

与之类似,一些水产养殖的企业也招收不到足够多的人,原因是很多毕业生或农业科研人员都去了企事业单位甚至改行去干别的,不愿意在养殖一线工作。通过本次西南农业人才网[www.7ahr.com]举行的调查获知, 很多毕业去中小企业的毕业生都不愿意与企业签订合同,只是把这作为一个跳板,他们的目的是参加下半年国家或各省举行的公务员或事业单位考试。

一方面是农业生产急需人才,另一方面是农林类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业内专家认为,农业专业人才的就业潜力其实很大,问题首先就出在人才的就业观念上。

据记者从部分农林类院校了解,近几年毕业生毕业去向首选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到党政机关也不少,还有很多人才向大中型的涉农企业集中,而比较小的私营企业或个体经营点,却少有人问津。很多用人单位对此也很无奈——“宁要城里一张床,不要农村一幢房”,很多农业专业人才存在这样的观念。

北京一所高校主管学生就业工作的老师对记者说:农业是个弱质产业,许多学生不愿意到环境不好、挣钱少的农口工作。学生期望值往往很高,他们就业考虑的重点是高收入的生活环境,往往把目光盯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而农业专业的特征决定了大城市对农业人才的需求有限,农业人才需求饱和,大学生还想往大城市挤就更加造成了农业人才供求矛盾的突出。

“农业人才并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毕业生愿意去的工作。”一位农业专家表示,从事品种更新、水果种植、水产品养殖、畜牧业、病虫害防治等农业实用性技术人才,可以为涉农企业带来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企业对农业实用性技术人才需求也大量增加。

尽管对目前的状况有些担忧,但这位专家对前景很乐观,他认为,随着农业改革的深入,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涉农企业在参与市场化竞争的过程中发展迅速。农业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在不断提高,农业人才工作生活环境也在不断改善,广大农村蕴藏的巨大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创业平台将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农业专业人才。

2.4.3各专业冷热不均

与农业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国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素质偏低,知识结构不合理,面对农产品需求的变化和农业高新科技的发展,显得力不从心。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培养了大批高层次的农业科技人才。但如同其他很多领域一样,农林类各专业的人才也是冷热不均,各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量大小不一。

近几年在农业专业领域,需求较多的有农业经济、畜牧、兽医、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木材加工、家具设计与制造、园林等专业;需求量较小的有桑学、茶学等专业。而业内人士分析说,各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变化也比较快,每年都不太一样。例如,随着国内对绿色景观生态的逐渐重视和深度开发,绿化、环保、园林园艺、景观设计及建筑规划类人才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新宠。往日的冷门植物保护、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林学等专业也在逐步受市场青睐。这给农业专业人才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今年还是紧缺的人才,三四年后就不一样的。

还有一种人才在农业发展中严重缺乏,那就是复合型和高科技的顶尖人才。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的一位负责人曾向记者说,现在招聘是件头疼的事——招来的农业专业毕业生的中文底子普遍不牢,干新闻有些吃力;招来的中文或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对农业多是一窍不通,完成工作也费劲。业内人士还指出,农业要从内向型的生产转化到能与国际接轨的外向型农业生产,这就需要农业高科技研发人员、懂得国际农业规则法规的农业经营管理人才、懂得运用国际农业规则法规进行政府调控的农业行政人才、提供农业信息的农业服务人才、以及组织农业产前产后出口的中介企业人才。

2.4.4 学生有效实践几乎为零

“大学4年,我们在课堂里学的多,实际操作却很少,理论知识多,实践经验几乎为零,也就是‘在黑板上种小麦’,简历上面对实践经历都不知道怎么写才好。”一位农学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描述道,用书本上学的知识服务“三农”力不从心,用人单位也不喜欢这种光说不练的天桥把式,自己在用人单位面前更是心里没底。

专家认为,农林院校专业设置老化,与农业产业化、农村现代化的要求有所脱节,这也是造成农业人才不能充分就业的原因之一。据记者了解,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单一,存在比较严重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科研轻技能的倾向,农村发展急需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严重不足。有专家疾呼:“都在培养科学家,谁来培养我们的工程师、农艺师、技术员?”

近年来,不少高校已开始瞄准市场变化,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但是,这种社会需求更多是城市的需求,对农村的需求考虑不足。专家建议,高等学校要想由主要为城市、为工业服务,转向全面为城乡、为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服务,需要相应地转变办学思想、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业内人士还提醒说,农林类院校学生还存在计算机、外语水平不高的问题,为迎接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学生必须提高自身素质。

2.4.5 供求双方沟通渠道不畅

一位毕业生向记者谈起了毕业求职的经历。他说,虽然是名校毕业,但就业前景并非外人想象得那样乐观——自己的学校是综合类院校,很多招聘单位都是冲着法学、经济学的毕业生而来,农业类专业的毕业生似乎老是被忘记;自己去年报考了农业部的下属事业单位,但后来发现,报名人数之多让人吃惊,录取比例小得可怜,而且很多报名者的专业并非农林类;自己脑子里储存的就业方向实在是太少了,金融学专业的朋友可以说出一连串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的名字,和他相比自己与社会接触得要少很多。

毕业于另一所学校的农业经济学硕士小冯对记者说,目前社会上的招聘会并不少,但专场集中于电子、新闻、医药等领域,专门针对农业方面的人才招聘会显得还很少,特别是以农业为主的西部地区,他也没有太多向用人单位展示个人知识和素质的机会。自己去综合类招聘网站寻找可以应聘的职位,对口的太少了,也不知道究竟哪些企业愿意招聘所学的专业。

很多老师对此也很着急,他们认为,企业与高校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高校不清楚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同时,学生在择业时欠缺求职经验及技巧、缺乏科学的就业规划与指导。

很多老师也建议需要农业类专业人才的单位多走进校园,多多通过互联网等渠道,多介绍宣传自己,和毕业生进行双向的选择,多给他们融入企业的机会。

资讯快速搜索

急聘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