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王斌辞掉北京一家水产科研单位副处级干部职位,带着全部积蓄开始在房山区养殖鲟鱼,2003年2月,为了提高品质,增加鱼子酱在未来市场上的竞争力,王斌将鲟鱼养殖场从房山区搬到了千岛湖。现在,王斌还拓展了鲟鱼肉加工,鱼苗销售等业务。2012年的销售总额超过了1.2亿元,这一切王斌是怎么做到的呢?
这里是王斌的水产养殖场,记者赶来采访时,王斌正带着几位年轻力壮的员工抓鱼。王斌告诉记者,他养的这些鱼很难抓,而且要十分小心,否则很容易受伤。
记者 常昆:这是什么鱼呀?
王斌:这是我的达氏鳇。
记者 常昆:达氏鳇?
王斌:十三年了。
记者 常昆:这鱼有多少斤啊?
王斌:大概平均在一百五到两百公斤。
王斌正在抓的这条鱼,有400斤左右重,而这还不是养殖场里最大的鱼。
记者 常昆:怎么看它健不健康?
王斌:第一个,它的体型,体型就很好。它的游泳速度,包括它的力量,都非常大。
记者 常昆:这条鱼得几个人能弄动?
王斌:你看呢?这四个小伙子,加我一个半小伙子。
这种鱼,学名叫达氏鳇,是王斌养殖的五种鲟鳇鱼中的一种。最大的能长到一千多斤。
王斌:把针管给我拿过来。
王斌今天抓鱼,是要往鱼体内植入芯片。
记者 常昆:为什么要给它打芯片呢?
王斌:就是说给它作好记录,这条鱼它有它的身份证。在里面它可以长时间的保留下来,保留下来以后就知道这个鱼的全部记录了。可追溯体系都有,扫描就能知道这条鱼在哪。
每次植入芯片,王斌都要亲自上阵。有了这些芯片,他就能轻松地掌握每条鱼的生存状态和产卵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