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谎言欺骗事主获得不义之财,骗子被抓而后受到法办也是必然。骗子的罪过就交给警方去调查吧,我们今天来探讨本案背后的更多更广的内容。都说“天上不会掉馅饼”,可为什么老是有人被这“馅饼“砸晕了头呢?我们不妨从这一貌似偶然的社会新闻里品读另一个必然。
首先是“就业难”的问题。“就业难”其实无需再作过多阐释,相信不仅仅是求职者才有的切肤之痛。无论谁,有机会到就业招聘会、人才大集上看一看就会“大开眼界”——到处是抱着简历求职的人,黑压压的一片堪比春运。
其次是招聘潜规则的问题。按理说,求职者能否胜任本职工作是招聘单位的唯一考量。可现实是,胜任本职工作的应聘者太多了。而且,在没有定岗考核的情况下,谁是几斤几两都没法说——这就给了某些人以“操作”空间。
对招聘方某些实权人物来说,在满足“来了能干活”的前提下,在按照“程序”办事的前提下,在排除“风险”的前提下,招谁都是招,没有理由不招有人“打招呼”“递条子”的,更没有理由不招直接给自己“上供”的。供大于求使得买方市场成为关注热点,而招聘方的某些实权人物也就成为了众人公关的“香饽饽”。
“认识省某公司某些领导,保证可以搞到招工指标,但是每个指标需要花5万元疏通关系。”——正在为孩子工作发愁的家长听到这样的话,当然庆幸遇到了“贵人”。家长会认为,人情世故本来就是你来我往,求人办事花钱也在情理之中;相对于那些找不到门路,有钱也“送”不出去的家庭来说,10万元为两个孩子找到工作还是合算的。
假如骗子不是骗子……笔者忽然想到了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我们可以这样假设:假如骗子不是骗子而是真正能“办事”的人,这些故事的结局会是什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