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农业教育培育职业农民
农业人才不足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据统计,目前全国已有两亿多名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务工,不少农村的村庄成了“空心村”,留下一群老人、妇女和孩子留守在农村(俗称“389961”部队),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人才的需要。目前整个社会相当关注“三农”问题,有人提出了“今后谁来种地,谁来建设新农村”等尖锐的问题。笔者认为,解决“三农”问题要靠科技,但更要靠教育,特别是农业教育。
据了解,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特别指出要“振兴发展农业教育”,要“加快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要“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要加快培育村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到村任职大学生等农村发展带头人及农民植保员、防疫员、水利员、信息员、沼气工等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以及种植养殖大户、农机大户、经纪人等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而现代农业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也需要大量与此相适应的高、中等农业、职业技术人才及不断提高农业农村劳动者素质。
因此,笔者认为振兴发展农业教育,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当务之急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和提高农业农村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手段。笔者经过实地调查,并结合当前农业农村社会发展现状进行系统研究,就当前农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发展的方向进行了理性的思考,形成了粗浅体会,以飨读者。
四大问题迫切需要发展农业教育
就当今农业发展方向而言,农业教育具有三大功能:一是培养高、中、初农业和职业人才;二是出科研成果和推广农业技术;三是提高农业、农村劳动者素质。农业教育单位主要是指培养本专科、研究生、博士生的农业、林业、牧业和涉农专业院校,农业高、中、初职业院校,农业成人教育或称农业继续教育的院校。就当今农业教育的发展现状而言,主要存在四大问题。
一是地位较低。这有历史原因,由于长期城乡二元经济导致城乡差别甚大,发展经济社会的主要资源重点用于城市,农业成为弱势产业,农村成为薄弱地区。也有人们的传统观念所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民以食为天,是人人皆知的真理。但由于城乡差别大,产生了轻视农业不愿到农村工作的现象。还有宣传导向和政策措施等方面的原因,如好端端的浙江农大、广西农大为何要合并到综合大学里去?许多办得很好的农业中专学校为何要合并到非农学校去?合并后的农业教育不是发展了,而是大大削弱了,这说明农业教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二是条件较差。主要表现在农业教育观念和政策措施不到位,农业、农职院校特别是全国200多所农业中专、2000多所农业职业高中办学条件较差。农业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和职业技术人才。但目前有许多农职院校硬件和软件,特别是教学实验、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创业基地建设的设备条件和师资力量不能满足培养合格和高质量人才的需求。
三是体制不顺。现在只有黑龙江省等极少数地区的农业部门主管农业院校,全国大部分省区的农业教育已与农业部门在体制上脱钩,以致造成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不能紧密结合,削弱了农业部门对农业教育的指导和支持。
四是农业人才“招不来、下不去、留不住”。农业人才长期存在“招不来、下不去、留不住”的问题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招不来”主要是指农业、职业院校不能真正招到学农、爱农、务农的生源和优秀高、初中毕业生。“下不去”是学农的毕业生改行较为普遍,造成教育资源和人才的浪费。“留不住”是指高、中等农业院校毕业生(包括村官)真正到农村就业的少,缺乏解决他们后顾之忧的配套政策。
八大对策探索发展农业教育新路径
“三农”问题已经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已列入重中之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问题,其实质是农业人才和农业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因此,振兴发展农业教育应成为解决“三农”问题和各类教育工作的重点工作。笔者针对上述提出的四大问题,提出了八条相应对策:
一是继续贯彻1992年国务院下发的国发[1992]11号文件“国务院关于积极实行农科教结合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通知”,此文是提出发展农业教育的有力政策,农科教结合指导小组应针对农业教育存在的问题,组织进行调研,制定振兴发展农业教育的政策和措施。
农博要闻推荐大闸蟹防伪标识登海先锋嘉年华
夏粮总产上万吨 收购市场冷清
发改委:坚决杜绝“打白条”现象
发改委:异地高考等问题都要逐步解决
农业部:上半年农产品总体安全 畜禽99
示范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走上快车道
农业部副部长: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二是中央和地方新闻单位大力宣传对“三农”人才的急需,鼓励农业院校、城市人才到农村去,投入到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中去,发光发热、建功立业,树立使命感、责任感和光荣感。
三是着力推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四种成功模式。
“村村大学生计划”模式。目前还有黑龙江省等一些农业院校仍在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即从农村招收相当于高中文化程度的实践农民,单独考试免费入学,完成两年学业返回原地就业、创业或担任村官。
“农民大学生”培养模式。浙江省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从2009年起,实施以培养本乡本土新型职业农民为目标的“农民大学生”培养工程,首届60名学员已顺利完成学业,取得大专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
“在大学开展创业班培训”模式。中国农民大学曾在西南大学荣昌校区等七所院校开展大学生创业班培训,效果显著,成为该校的一个亮点,深受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的欢迎。
“大学生村官班”模式。河南农大从2008年开始首创大学生村官班。在三年级全校进行自愿报名,编入村官班,安排到村进行一年的实训锻炼,培养有理论知识、有实践能力的新型大学生职业农民,在农村当村官或创业。
四是加大投入力度。对农业教育的各类院校、职业学校的教学实践基地、创业实训基地加大投入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五是实行农业院校和非农院校涉农专业的免费入学等助学奖励政策。实施农业院校接收高中优秀保送生和定向招生,联合培养能“下得去、留得住”的大学生。
六是切实解决大学生到农村工作的岗位和后顾之忧。建议适当增加农技推广服务等方面的事业编制;对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当村官达五年以上,有业绩并受当地欢迎的,拟享受公务员相应的待遇,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其在农村发挥更大的作用。
七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需要行业和企业的支持。全国农业教育拟实行教育部门统管、农业部门主管、农科教结合多方联合管理体制,同时创建各省、市、区以农业大学为龙头,高、中级职业院校为主体,县(市)农职校为基础上下联动的农业教育新体系,发挥资源优势,整合教育资源,发挥农业教育的最大效益。
八是创建中国特色的“三级绿色证书”制度,培养造就农业农村高、中、初三个层次合格的新型职业农民。孙翔
(作者系农业部原教育司副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