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7AHR资讯 >> 农业创业谈 > 浏览正文

CCTV7《致富经》:哈佛毕业女孩乔婉珊 海归女在一撮牛毛上抓出的财富

更新时间:2012-09-22 热度:14861 来自:西南农业人才网

哈佛大学毕业后,乔婉珊来到中国偏远的西部草原,要寻找一种世界罕见的东西。然而,她要找的这样东西不仅当地人看不上眼,也卖不上价。她为什么把当地卖不上价的东西当成宝贝?在这片偏远的草原,她到底要实现什么财富计划呢?

2012年8月12日,记者来这里采访的时候,正遇到牧民们把养殖的牦牛集中到一起,抓牦牛毛。但是这种看起来憨态可掬的牦牛,抓起来可绝非那么简单。

记者到的时候,正好看到这个叫拉措加的藏族姑娘在抓牦牛,然而抓的时候牦牛突然挣脱了缰绳,拉措加却不敢再追。

记者:出了什么问题吗?我看到突然一下都停下来了。

乔婉珊:牛不好抓,牛不好抓。

记者:很难抓是吗?

卓玛:它会抵人的,有的牛脾气不好,像人一样,它会用它的角抵你。

乔婉珊:有一位藏民妇女,我去的时候,她刚好被送医院,就是被牦牛抵到了,就是完全穿到这个脸上去。

记者:你被抵过吗?

乔婉珊:抵过我们就不在这里了。

每年进入8月,这片草原就变得很不平静,而打破这里平静的就是这位坐在摩托车上的台湾女孩乔婉珊。她给这里的牧民带来了一年中最主要的一笔财富。

牧民们把养殖的牦牛全部集中到一起,趁着脱落之前,把牦牛要换的毛抓下来卖给乔婉珊。

记者:拔一头牦牛的毛得多长时间?

牧民:5分钟到10分钟拔一头牦牛的毛吧。

牦牛每年都要换一次毛,新毛长出,旧毛自然脱落。而这里每户牧民都养着上百头牦牛。曾经牧民们看不上眼的这些牦牛毛,却被乔婉珊当成宝贝,高价收购。

开始的时候,乔婉珊出的价格,连当地牧民都不敢相信。

牧民:价格比市场价要高很多。

杨果:她出了50元钱或者30元钱,但是老百姓以前绒收的这种情况不存在,可能就不相信。

这是乔婉珊2006年时拍的照片。乔婉珊是台湾人,22岁考入美国哈佛大学攻读硕士。2006年毕业,乔婉珊的很多同学走进华尔街和政府部门,梦想成为美国商界和政界的精英,而乔婉珊的选择却让人大吃一惊。

乔婉珊:基本上毕业的时候,就都是去华尔街工作,工作的薪资也非常高,也是非常稳定,或是到联合国,或是到世界银行那边去做咨询。但是我觉得,我就有一个很清楚的感觉,就是我必须要做这个尝试。

乔婉珊要做的这个尝试就是来到青海省北部的草原,在这里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这里缺水,断电,甚至连刷牙都成问题。那么,乔婉珊放弃别人眼中有着光明前景的工作,来到这个偏远的草原,到底要干什么呢?她又为什么要高价收购在牧民眼里不值钱的牦牛毛呢?而这一切,还要从六年前乔婉珊发现的一个商机说起。

2005年,在哈佛大学就读国际发展和社会管理的乔婉珊,带着“用更好的方式解决贫困”的想法,来到青海省的黑马河乡。乔婉珊觉得,大西部资源丰富,找到一个创业的项目不是难事,却没料到,整整一年都一无所获。

乔婉珊:其实当时我们知道中国大西部有非常多的资源,那我们就去问他们,当地有一些什么样的资源。其实那时候他们有跟我们说,有蜂蜜,有冬虫夏草,有生态旅游等等。所以我们每一个他们能说出来的一些当地的丰富资源,我们就做了非常多的考察,但是我们看的很多项目当中,多多少少都有人做过。

2005年6月的一天,乔婉珊来到一户牧民家,没想到,这个叫彭毛扎西的男孩在聊天中无意提起了自家编织的帐篷,这给了乔婉珊灵感。

彭毛扎西:每年的话,就是家里的女人必须得编织黑的这种,就是一条一条的。这条线是牛毛的,这种是牛绒织的。

乔婉珊吃过牦牛肉,喝过牦牛奶,但是这编帐篷的牦牛绒到底是什么,还真不知道。男孩透露的这些信息让乔婉珊像一个久未破案的侦探,终于发现了线索。而接下来的调查更是让乔婉珊大吃一惊。

乔婉珊:青海、四川、云南、甘肃、西藏,这些地方都有牦牛,而且世界上80%的牦牛都在中国西部,这个不仅是中国一个地方特有,而且是整个中国大西部,在世界上都是独有的。

乔婉珊发现,原来自己要找的独特资源,一直就在眼皮底下。

乔婉珊:我们说无缘无故被我们梳了很多的头发,其实我们要的是这里面这个的绒,但是你看牦牛大部分梳下来的话,其实是这个的粗毛,里面真正有这样子非常细的细毛是比较少的。

那一头这么大的牦牛它能够梳出多少这样的绒呢?一年最多只有一百克。

一头牦牛一年只能产一百克牦牛绒,这引起了乔婉珊的注意。

牦牛号称“高原之宝”,全中国有一千三百万头,占世界总数的85%,而其中90%以上都生长在青藏高原。

乔婉珊想起一篇报道,说牦牛绒和羊绒十分相似。带着疑问,乔婉珊做了进一步调查,结果让她十分兴奋。她发现,如果可以把牦牛绒做成一个和羊绒一样的产业,那将是一个巨大宝藏。

回到学校,乔婉珊把自己的发现写成一份商业计划书。凭借这份商业计划,乔婉珊获得哈佛大学1.5万美元的奖学金。

2006年,乔婉珊拿着奖学金,信心满满再次来到黑马河。可是,连语言都不通,乔婉珊真的能实现她的计划吗?乔婉珊租下了一块空地,开出高价收购牦牛绒,可是果然并没有人买账。

卓玛:因为牛绒从来都没有卖到过那么高的价格,当时就特别不相信。应该说来的人数上面可以看得到,如果相信的话,会有很多人过来,但是当时人也不是很多。

看着牧民满脸的不信任,一句藏语也不会说的乔婉珊也只能干着急。如果再找不到解决的办法,那以前的努力全都白费了。

乔婉珊:我们完全不懂藏文,那如果翻译的人没有如实翻译,或是藏民所表达的意思,或是我们想要所表达的意思,并没有表达对,会变成在中间会有非常大的误解或者误差。

正在乔婉珊着急的时候,一个女孩的出现解决了问题。这个女孩就是卓玛,是一个来自甘肃,会说藏、汉、英三种语言的藏族姑娘。当朋友把卓玛介绍给乔婉珊时,乔婉珊像是看到了希望。

乔婉珊:这样子的人非常难找,在青海的人才本来就缺乏,平均藏族的教育水平,我们说平均,并没有这么高,所以我们能找到卓玛也是非常幸运。

乔婉珊觉得,自己找到了卓玛,所有问题都能解决,却没有料到她还是碰到了一个很棘手的问题,这个问题让收绒计划遭遇到一个更大的危机。

8月的一天,乔婉珊和卓玛正在收购牦牛绒,可是当乔婉珊打开牧民送来的袋子一看,十分着急和失望。

乔婉珊:它这个牛毛都是变成一大片,都是打结的。然后,打结的话,之后其实在生产当中就会变成损耗。再来的话,其次有一些的话,比方说,因为我们都是按重量,如果里面有很多的土,很多的石头,或是非常湿,那这样子也不行,因为其实这样子增加了很多重量。

卓玛:因为就是他们拿过来的绒,质量达不到我们预期的,就是说用手和用耙子的绒,明显的就是不一样。

这就是卓玛所说的耙子。原来,乔婉珊为了收购好的牦牛绒,特意向畜牧专家讨教了一套收绒的方法,教给牧民,而这种耙子正是专家所推荐的。

卓玛:就是顺着它的毛往下这样梳,就这样梳。

记者:就是顺着毛往下梳。

卓玛:对对,这样往下梳,就是要轻一点,因为如果太用劲的话就会伤到它,痛的话它会跑。

记者:那像这样子的话,它梳出来的绒好不好啊?

卓玛:耙子梳出来的比较好,因为梳出来的比较蓬松。如果说用手这样扯的话,就是有很多长毛,然后是打结的。

记者:我可以试一下吗?就是不能让它痛,就是说要轻一点对吗?

卓玛:轻轻的,轻轻的,顺着它的毛往下。

记者:它不会动吧?其实我更怕它。

乔婉珊:小心,你别动它打结的地方。

记者:就是说不要弄上边,这样子?

卓玛:对。

记者:这样?

卓玛:对。

乔婉珊:以你这样速度的话,夏天都完了还没有梳完。

学习使用耙子并不复杂,可是乔婉珊没有料到,她前脚刚走,后脚牧民就把耙子给扔掉了,收上来的牦牛绒还像原来的一样。

乔婉珊决定让卓玛去牧民家一探究竟,为什么明明专家说耙子又省时又省力,梳出来的牦牛绒还会更细,牧民就是不用呢?

卓玛:我们就问他们,为什么就是我们要求你们用耙子,但是为什么拿过来的绒还是质量达不到我们的要求?为什么不用耙子?

面对卓玛的问题,牧民回答得很坦率。

拉太加:用耙子抓的话牛会痛,那样的话牛就会流血,我们就很难过。

久仙措:没用那个耙子,手抓的话牛不痛。

牧民天天生活在牦牛旁边,喝的是牦牛奶,烧的是晒干的牦牛粪,帮着驮运行李的也是牦牛,牧民早就把牦牛当成了家庭的一份子,他们不愿意用耙子梳牦牛毛,担心会伤害到牦牛。卓玛恍然大悟。来自甘肃的卓玛,总算了解了这些藏民的心思。

卓玛:你不希望对任何的人或者是动物造成一些痛苦,因为牛绒比较容易打结,这样梳下来的时候,就会像梳头发一样,我们的头发打结,我们硬梳的话会痛的。然后他们是不希望这样的,就是有这样的一颗怜悯之心。

这让乔婉珊犯了难,不用耙子,牦牛绒的加工成本就会增加,她到底该怎么办?

这就是牧民传统手抓绒的方式。乔婉珊觉得,如果要和牧民建立长期的合作,就必须理解和尊重当地牧民的想法。但是,为了保证牦牛绒的质量,抓下来的绒还需要增加一道分拣的工序。

记者:那这个很难分拣吗?

多杰扎西:稍微有一点难。

记者:怎么分?

多杰扎西:就这样,先解开,然后把长毛去掉,弄得蓬松一点,那样的话绒和毛就很容易分开。
卓玛:一头牛身上抓下的牛绒可能就是这么多,就是一斤到两斤左右。要卖给我们的,品质高的绒可能只有五十克。现在这一堆是一百克左右,这是一头牛一年中能产出的最多的牛绒的数量。

记者:最好的情况也就这么多了,对吗?

卓玛:对。

牧民分拣后的牦牛绒,乔婉珊以不同的价格按级别收购,最大差价能达到四倍。

乔婉珊的尊重赢得了当地牧民的信任,乔婉珊和卓玛与当地牧民也成了好朋友,她们还经常介绍些新鲜好玩的东西给当地的牧民,而贴面膜就是她俩今天的主意。女人天性爱美,贴上面膜的牧民拉洋措立刻跑去照镜子。门外瞧着的其他妇女更是跃跃欲试,忍不住要走进去瞧瞧。用这种方法,乔婉珊和当地的牧民也打成了一片。

2006年8月到11月的三个月时间,乔婉珊就收购了一吨多的牦牛绒,质量比预期还好。

久仙措:你们尊重我们用手抓的习惯,我们手抓的绒你也买,然后我们就抓好的绒卖给你,相信你们。

乔婉珊觉得,靠着收购的这些牦牛绒,很快就可以打开一扇新的财富之门。而她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些宝贝转眼就变成了烫手的山芋。

这些就是用牦牛绒加工成的衣服和围巾。2007年,乔婉珊将收购的一吨多的牦牛绒加工成产品,一条围巾定价近千元,一双手套也要四百多元,她要走高端路线。然而,当乔婉珊在上海田子坊开了这家店后,心都凉了。

周夏萍:因为人家都不知道牦牛绒这个东西,好与坏,人家都不知道,没用过,所以就很难。

谢颖:进到店里面来的客人,80%是从来没有接触过牦牛绒的。定价还是会有一定的质疑,说为什么要卖这么高,它毕竟不是一个名牌。

乔婉珊的牦牛绒很多人都不认识,价格还贵,压根就没有人愿意买。连员工都盼着乔婉珊能想出一个好办法,带着大家走出困境。可是,接下来乔婉珊的举动更是让人大跌眼镜。

她叫凯娜,是牙买加人。当乔婉珊找到凯娜做设计师时,所有的人都觉得不靠谱,因为凯娜不是学设计,而是学艺术的。大家十分怀疑凯娜天马行空的想法能否被市场接受。

凯娜·弗莱彻:当我设计搭配时,更多是从艺术的角度出发,并不是从时尚的角度。我定义自己为艺术家,我热爱真正的艺术,但对时尚却不狂热,不过那是我的职责,我并不认为是我的背景、基础和兴趣所在。

谢颖:特别多的一些点子,但是在把这些点子去真正落实下来,真正去和市场上结合,可能她在这方面的话,还是需要有一些现实性的考虑。

然而,大家的怀疑却让乔婉珊十分兴奋,因为她看中的恰恰就是凯娜的这一点。乔婉珊相信,只有靠凯娜不受拘束的想法,才能带大家走出死胡同。但是,凯娜真的能做到吗?

这就是凯娜的第一件作品。她将牦牛绒和珠宝搭配在一起,做成假领子,用来保暖和装饰。凯娜想要和珠宝设计师合作,但是当乔婉珊找到这个叫凯蒂的珠宝设计师时,却被凯蒂一口回绝了。
凯蒂·利特菲尔德:这种产品并没有良好的市场基础,甚至从未搭配过,所以我觉得这个主意太特别,太不同,你无法预测顾客对这种产品会如何反应。

牦牛绒和珠宝一起搭配并无前例,大家都觉得凯娜的想法太大胆。而上海阿姨更是觉得,假领子是上海早就过时的玩意,根本不可能有市场。

周夏萍:假领子是我们上海人特有的东西。

记者:是吗?

周夏萍:对啊。所以我就说,现在怎么外国人也流行假领子了?何况还要装个珠宝、珍珠在上面。外国人根本就不会用这个东西,我们上海人才用这东西,现在上海人都不用了。

可是不久,事情却发生了逆转,凯娜设计的假领子一下子火了起来,不仅登上了德国、美国多家时尚杂志,销量也十分可观。而这也让之前拒绝合作的珠宝设计师凯蒂再次找上门来。

凯蒂·利特菲尔德:我们非常惊讶,也非常开心听到它这么受欢迎,这非常好。既然我们有这么好的市场反应,我们就可以重新考虑,如何和牦牛绒这种材料合作。

怎么事情发生了这么大的转变呢?原来,乔婉珊觉得凯娜设计的假领子十分有新意,便尝试着推荐给各种时尚杂志,没想到一炮而红。这次的成功,也让乔婉珊想到一条新的销售牦牛绒的方法——与设计师合作。

乔婉珊:因为比方说,即使我们明年能开到一百家店,但是如果我能跟十个设计师(合作),他们各有一百家店的话,他们能使用牦牛绒的量就大得非常多。

如今,乔婉珊设立了专门的收购点,在青海省黑马河乡向当地三百多户牧民收购牦牛绒,并通过和不同设计师以及江苏省代加工厂的合作,将牦牛绒做成服装、饰品等产品,销售到德国、美国等国家,实现年销售额四百多万元。

杨正位:她懂国际市场,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懂品牌营销,这些方面正好可以把她的优势和我们青海的优势,这两者的优势结合起来,形成互补。这样的话就有巨大的好处。首先,对她这样的创业者来说,可以有她很大的发展事业上的机遇;对我们青海来说,有可能就是带动很多农牧民致富,推动我们的农牧业,从那种传统的原始的状态走向现代化,也有利于我们缩小地区发展的差距。

——本文由中央电视台七套《致富经》栏目提供

资讯快速搜索

热点资讯

急聘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