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邀请一些美女,少女,来进行少女踩葡萄的环节,一方面是意味着丰收,一方面也是表达大家的喜悦之情,同时也是为酿造经典葡萄酒做准备。今天的游戏即将开始,请大家各就各位。我倒计时,三,二,一,开始!
像眼前这七八个人一齐上阵踩葡萄,其实是源自一种庆祝葡萄丰收的仪式,它起源于某些欧洲葡萄酒厂的传统酿酒方式。这些人用洗干净的脚把葡萄踩碎使之成浆,也是手工破碎葡萄的一种方式,被称为“踏浆”。现在“踏浆”虽然早已被机械化处理方式替代,但却作为葡萄丰收时节的一种游戏庆祝形式被引进来。经过五分钟的踩葡萄之后,工作人员开始给每个桶称重量,看哪个少女踩的汁最多,这些葡萄汁可以拿去酿酒。
工作人员:8号,8号,2.86斤。
他就是毕晓雪,就是这场葡萄酒文化节的组织者。其实比赛输赢并不重要,凭借举办这些活动,毕晓雪是为了聚拢当地的人气,让前来现场的上千名合肥市民了解传统葡萄酒的文化。
市民袁红梅:挺有意思的,知道这个葡萄酒怎么来的,挺好的,以后我们经常到这里来。
毕晓雪是当地第一个种酿酒葡萄的,因为他的到来,带动了周围三百多户农户种植刺葡萄等酿酒葡萄致富,很多人提起他都十分佩服。
农户徐文安:毕总来了,变化大了。他葡萄酒厂来了,变化就大了。尤其像葡萄收购这方面,要起一定作用。
镇长钱炳:毕总这个葡萄酒厂来了以后,葡萄的销量比往年更大,葡萄的价格比往年更高。
这个外来的农村小伙,如今已经用大圩镇葡萄酿造的葡萄酒卖出了一年三千多万元的销售额,把当地葡萄的效益提高了三倍。
说起毕晓雪,其实他从小就有着不平凡的经历。在14岁那年,他就通过自己的能力,把原来的农村户口改为了合肥市户口。那么,他这一路究竟是如何走过来的,他又是如何做到今天这一切的呢?
这里是合肥市肥东县白龙镇青龙乡,当地有名的贫困村,也是毕晓雪的老家。在毕晓雪五六岁时,母亲会经常为家里揭不开锅而感到发愁。
妈妈:吃都没有,四个小孩,到哪能搞到吃的?没有办法,顾不上了,顾不上了。你有什么办法?没有办法,我顾不来了,我顾不来他了,随便他去吧。
当毕晓雪和记者谈起那段儿时的经历时,一个38岁的男人忍不住潸然泪下。
毕晓雪:因为我感觉,痛苦也是暂时的吧,真正想改变一辈子的命运,可能还是要上学。
一直想走出村子去城市上学的毕晓雪,在他14岁那年,有一天无意间听到了哥哥嫂子间的一次聊天,这下让这个孩子觉得他走出去的希望来了。没想到,他接下来写了一封信,让自己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毕晓雪:我哥哥比我大将近十岁,到合肥来上班以后,就认识了我一个嫂子,我嫂子她就是合肥十里庙的。当时就是我知道她弟弟在十里庙上小学,我就写信给十里庙小学六(1)班班主任,给他写了一封信,当时我也不知道这个班主任姓什么。
14岁的毕晓雪当时瞒着父母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用最平实的语言描述了自己的家庭情况和想到城市上学的强烈愿望。但是一个跟他不曾相识的老师会怎样应对这突如其来的来信呢?她叫黄玉莲,就是收到这封信的班主任。我们从她口中得知了那时的情况。
黄玉莲:非常吃惊。我说这个孩子怎么自己写信啊?今年整三十年都没有遇到过。主动学习的孩子,求知欲打动了我,我想帮助他。
黄玉莲被毕晓雪执着的求知欲所打动,回信中表明了学校方面愿意接收,但是想来上学还有一个前提,要解决城市户口。在黄老师的建议下,他向那个从未谋面的社区书记求助。但是谁也没料到的是,第二天,那位书记不仅回了信,还在之后的两周内帮助毕晓雪找到了社区派出所,按照相关法律程序,把他的户口迁进了毕晓雪在合肥的嫂子家。
书记刘工发:他写的信比较真诚,向我求助。我说,这个小孩子怎么有这个勇气。从我内心来讲,我觉得这个小孩子很聪明。我也是14岁就失学了,我想跟这个孩子有点缘分,你要好好学习,将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我就帮你。
毕晓雪在刘工发的帮助下解决了户口,来到了合肥上学,但城市的生活远非他想的那么简单。此后六年求学路上,家里只能勉强提供学费,因此他寄宿过亲戚家、同学家,也住过破旧的工棚。颠沛流离的日子让这个孩子饱受艰辛。
毕晓雪:工棚住的时候,晚上我也是非常害怕,因为那工棚很长,有二十多间,非常长,又没有电灯,点着蜡烛,反正当时感觉是非常害怕的。
可是这一切并没有压垮毕晓雪,他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劲,1995年考上了安徽大学的国际贸易专业。大二时,毕晓雪偶然的一个机会看了一部法国电影,这让从小敢想敢做的他有了新的憧憬。
毕晓雪:看了一部法国电影,是一个年轻的庄主,他经常带他的女朋友去他们的葡萄庄园,在这个庄园里面漫步,散步完了以后,又到他的酒窖里面去品酒。当时,这种情节让我感觉非常浪漫。
1998年,毕晓雪大三。那时,一般的葡萄酒一瓶都要一百元左右,可没什么钱的他却会经常买上一瓶,和三五个好友一起品尝,了解葡萄酒文化。大学毕业后,毕晓雪去了一家电瓶车厂工作,才干两年时间,就有很多公司想高薪挖走他,但是,不是学葡萄酒专业的毕晓雪,却非要应聘到山东烟台的一家葡萄酒公司做销售。又两年时间,毕晓雪做到了公司的销售主管。有了渠道,他想着要回合肥自己创业。也许是没有资金,他一直在等待,直到2003年,在谁也没想到的情况下,这个大家眼里的普通小伙,竟然上演了一场白手起家的好戏,彻底改变了大家对他的看法。
那是2003年夏季的一天,毕晓雪还和往常一样,来逛合肥的一家新开的藏酒批发市场。在一个摊位前,他偶然间听到一个叫杜金梅的摊主正在和一个经销商聊天,杜金梅正在抱怨说,她有一批18万元的白酒卖不出去。
杜金梅:最关键是在厂子里放的时间太长了,包装有霉的,有烂的。
经销商张根平:就是一个淘汰的产品,就是包括衣服一样,有淘汰的,它是一个淘汰的酒,把那个酒一卖,拿到手肯定要亏。
杜金梅怕那批酒拖的时间越长,自己亏的越多,她决定降价一万元,以17万元的价格把那批酒处理掉。但一周过去了,市场上的经销商们还是没有人愿意接手那批酒。就在杜金梅一筹莫展的时候,当时只有29岁,在市场上还默默无闻的毕晓雪突然找上门来,提出一个让杜金梅大感意外的想法:在杜金梅手里17万都卖不掉的酒,毕晓雪竟然愿意用18万元接手。
毕晓雪:当时我就跟她说,杜总,我说,你这批货这样,你卖不出去,比较滞销,我说你这样,给我卖。她就说了,她说,我这么多网络,我都卖不出去,你怎么能卖出去呢?我说,那你别管了,你把你所有烂的破的,你都给我,我说,我有办法给它卖出去。
但是毕晓雪提出一个条件,就是先拿货,半年以后再一次性付款。杜金梅认为,毕晓雪年纪轻,经验浅,可能是在吹牛,实质上并没有这个能力销那批酒。那么,毕晓雪又如何能让杜金梅信任自己,一分钱订金不付,把这批18万元的酒拿给自己卖呢?几天之后,他想了个好主意。
毕晓雪:我又反复地跟她沟通,我说这样,我给你一个还款计划,我说,春节一过,你给我一段时间,到过了春节以后,我就把这个钱还给你。后来她一听我讲,也确实符合逻辑,因为她自己肯定卖不出去,即使想卖出去也非常慢,又要好几年卖出去,还不如一下子倒腾出去,半年一下子把钱给她了。
毕晓雪最终打动了杜金梅,她决定先不要预付款,把酒给这个小伙子试一试。
杜金梅:我们谈了不是一天两天,谈了很长时间,以后我也想了,反正这个酒搁在仓库里头,他能够拿多少卖出去多少,也强于没有了。
这个在市场上没干几年的毛头小伙毕晓雪,接下了一批同行都不敢卖的白酒,这个消息迅速在藏酒市场上的摊主间传了开来。
石逢梅:处理的货怎么能卖?能卖的话,人家给他吗?做生意的、做市场的那么多人,谁不知道赚钱,精的多得是,人家都不敢卖。
梁祥莲:这个酒没法卖的,接到手肯定是要失败的。你有什么高招?看你那批酒怎么卖出去。
同行都等着看这亏本的买卖,毕晓雪要用什么高招把酒卖出去。一个多月后的中秋节,进入卖酒的旺季,周围人发现了个奇怪的现象,毕晓雪开始以每箱低于市场价4到5元的价格疯狂甩抛那批酒。很快,两周内那批三千多箱的白酒被经销商抢购一空,但毕晓雪却赔了三万多元。18万元的酒在他手上只剩下不足15万元,就在大家觉得这下毕晓雪亏大了的时候,他却反而表现得非常兴奋。
毕晓雪:我只要有这个酒,我就有信心。他们说,这个小伙子就是说没吃过亏,不怕死。我也不想让他们知道。万一这个东西失败了,他们不是笑我嘛。那个时候,别人都看不懂我做事的,我的预期想要周转资金啊,我跟她两个诉求点不一样,她要盈利,她要把这批货处理掉,她就盈利了。那么,我不一样,我这批货处理完了以后,我再给她倒腾出去,那么我就有本钱了,我就可以进别的货了。
毕晓雪不到两个月就卖完了全部存酒,他还有四个月时间才到还款期,这时他马上利用时间,用15万元从山东烟台买进葡萄酒来合肥市场上卖。2003年,合肥葡萄酒市场才刚刚起步,根据毕晓雪的市场调研,他发现安徽农村对价位二十多元一瓶的葡萄酒需求很大,他靠着这笔周转出来的资金,四个多月卖了一万多箱价值200万元的葡萄酒。2004年初,他不仅还清了杜金梅的18万元,还净赚了二十多万元,毕晓雪一下在市场上有了名气,同行们都对他很佩服。
杜金梅:他不但有魄力,最关键是他有毅力。怎么讲有毅力呢?别人不敢做的事情,他有胆量去闯一闯,去试一试,去闯一闯。但是跟你讲实话,我比他大不少,我就没有这种闯劲,我不敢,他敢。
有了资金,毕晓雪的葡萄酒代理生意越做越火,但是一直想有自己葡萄酒厂的他并不满足。2005年初,在朋友的介绍下,他开车来到了合肥大圩镇的一家葡萄酒厂。他知道大圩葡萄在当地很有名,要是借助这的葡萄做的葡萄酒,也肯定能一炮而红。在两位股东的邀请下,他投资二十万元入主了这家酒厂。
唐本钰:他说,我们酒厂怎么样?收入还可以的,我说,不行你就进来吧。他有这个想法,正好我们三个人合作了。
毕晓雪:当时心里面确实感到高兴,但是也确实没有想到,其实里面隐藏着隐形的危机在里面。
因为发展心切,毕晓雪一头扎进了这家葡萄酒厂,可来厂一个月后,他才发现这家葡萄酒厂不仅不盈利,而且企业虽说给他当了法人,但是两个股东完全不听毕晓雪对包装、宣传的意见。无奈下,他只能专心经营他的商贸公司。一年后的2006年初,只有五十多万产值的酒厂亏损十多万元,两位股东选择了止损退出。
股东:亏损了怎么干?三个人意见不合,他就撤股了,撤股了以后,我也不干了。
才干了一年多,就遭遇两位合伙人退出,毕晓雪不但不慌张,他反而觉得大展拳脚的时机到了。接下来他做了两件事,正是这两件事,让他的葡萄酒厂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就扭亏为赢。
一是毕晓雪进行市场调研,发现安徽市场上国外葡萄酒很多,档次较高,价格不斐,如果自己的葡萄酒和他们进行竞争,肯定没戏。
毕晓雪:大家都知道现在目前的话,就是进口红酒,进口葡萄酒,销得还是非常好的。
但是在安徽的中低端葡萄酒市场,竞争者却寥寥无几。他决定根据自己的情况,主打葡萄酒的中低端市场,以30元到60元一支的葡萄酒为主。
毕晓雪:我们也有一个差异化市场,因为我们现在主要做中低端产品,就是说很多是以甜型为主导和半甜型。
第二件事,毕晓雪把公司的各类葡萄酒送去全国的糖酒会进行展出。这是2006、2007年毕晓雪参加安徽等地糖酒会的照片。在这些展会上,他的葡萄酒一经展出,就吸引了二十多家各地经销商和他签订了购销协议,订单额达到了四百多万元。
毕晓雪:辅料、瓶子,给人看上去档次很高的,而且我用的是中低档的价位,所以赢得了很多客户过来。因为这些客户肯定要到厂里面来看,他说,毕总,我说实话,你这个公司规模其实并不大,但是你是我看到的小规模当中的一个精品,他当时给我这个回答。我心里面确实挺高兴,我确实给这个公司定位也是这么定位的。
2007年初,葡萄酒厂才有一点效益,这让一直想做大本地市场的毕晓雪有了个新计划,他决定借鉴欧洲的葡萄大战、踩葡萄等活动,举办葡萄酒文化节。令毕晓雪没想到的是,这个决定一出就引来了公司的核心成员、技术厂长韩传邦的强烈反对。
韩厂长:我们生产一线的人,人人反对,我们利用这种模式搞生产,我们最怕浪费,每年这个葡萄节浪费十几万、二十几万。
毕晓雪并没有太多理会,因为在他看来,二十多万元办一场葡萄酒文化节是值的。
毕晓雪:我本身学的也是营销,他学的是生产,肯定我们两个理念是不同的。首先我们要炒作大为葡萄酒这个概念,因为好的葡萄才能酿出好葡萄酒,这是肯定的。但是,现在这个时代是什么?信息时代。你好酒也怕巷子深,好酒你也必须要学会炒作。
那么,毕晓雪坚持每年花二十多万元举办的一场活动,到底能不能如他所愿,让公司的葡萄酒得到合肥市民的认可呢?
活动现场:冲啊!上啊!砸啊!
这是2012年大圩葡萄酒文化节的现场,现在正在举行的是当天最后一个市民参与的活动——葡萄大战。三十名队员分成蓝黄两组相互对砸,哪队先把另一队砸出指定区域,算哪队获胜。别开生面的活动吸引了上千名合肥市民来现场感受活动的热情,同时省内外也有多家媒体争相报道了这一盛事。
毕晓雪:当时的话我就想到像国外番茄大战,我在想的话,我们大陆举办的历届葡萄节,但是始终就是没有什么创意,我们举办一些群众能参与的、能够互动起来的这些活动。
活动期间,前来参与的市民不仅能现场品尝到毕晓雪精心准备的美酒,还能看到少女踩葡萄这种传统酿造葡萄酒的方式,了解葡萄酒知识。
市民蒋震:很好玩,很好玩。这个葡萄是用脚踩的,原来以为酒是工艺做的,传统酿造是女孩子踩出来的,以前不知道,现在知道了。
凭借举办这些活动造势,毕晓雪公司的葡萄酒在2008年的销售额达到了一千多万元,相比三年前,产值提高了二十多倍。2009年8月,毕晓雪投资600万元的全自动葡萄酒生产设备也顺利投产,这使得公司足够生产出每年120万箱的葡萄酒。有了生产规模、品牌知名度,公司2011年在合肥市场上的销售额已经跃升到三千多万元。现在,毕晓雪还在大圩镇包下了三百多亩土地,带动周围三百多个农户种植酿酒葡萄致富。
镇长:在毕总的带动下,由过去零散分散的农户,下一步逐渐发展到企业经营、农场经营,更强有力推动我们整个大圩整个经济的发展。